1月份债券托管量67.16万亿元 环比减少0.03万亿元
摘要:光大证券分析师张旭表示,中债登的债券托管量自2012年5月份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连续5年多环比均表现为净增,而在2018年1月份首次出现了下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静怡
近日,中债登和上清所公布了2018年1月份债券托管数据。截至2018年1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合计为67.16万亿元,其中,中债登的债券托管量为50.79万亿元,上清所托管量为16.37万亿元,相较于2017年12月份,环比净减0.03万亿元(中债登环比减少0.16万亿元,上清所环比增加0.13万亿元)。
光大证券分析师张旭表示,中债登的债券托管量自2012年5月份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连续5年多环比均表现为净增,而在2018年1月份首次出现了下滑。
2018年1月份,债券发行2.35万亿元(中债登和上清所数据),环比减少0.70万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同业存单发行量较2017年12月份大幅减少的缘故。”张旭分析称。
2018年1月份,政府债券发行量继续收缩,而政金债发行量大幅增加。上清所2018年1月份债券发行量较2017年12月份减少0.62万亿元,同业存单发行量环比减少0.68万亿元,而最终同业存单托管量仍表现为净增,主要是1月份到期兑付量较小的原因。1月份短期融资券发行量环比则有所上升。
企业债托管量环比继续减少 同业存单小幅反弹
分券种来看,利率债方面,2018年1月份,国债托管量环比略增,主要的增持机构是证券公司以及境外机构,主要的减持机构为交易所、基金类机构以及城商行。境外机构增持国债能动性较强,自2017年3月份以来对国债一直是增持状态,2018年1月份环比增持达新高,环比净增605亿元。交易所为国债的最大减持机构,1月份净减持467亿元。
政金债托管量继2017年12月份净增1034亿元,2018年1月份表现为净减796亿元,主要是由于基金类机构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大幅增持大幅减持所致。2017年12月份基金类机构净增持2541亿元政金债,而2018年1月份则净减持1975亿元,变动幅度很大。类似的还有全国性商业银行,与基金类机构相反,2017年12月份净减持1813亿元政金债,而2018年1月份则净增持1016亿元。
信用债方面,企业债托管量环比继续减少,交易所、基金类、保险机构、信用社等1月份继续净减持企业债,证券公司继2017年12月份增持160亿元企业债,2018年1月份也净减持45亿元企业债,2018年1月份仅农商行、城商行以及境外机构增持了企业债。
中期票据环比继续增加,商业银行是中票的增持主体,尤其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农商行。
短融和超短融托管量环比净增452亿元,基金类机构净增持278亿元,城商行和农商行合计净增持174亿元,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特殊结算成员等对短融和超短融表现为净减持。同业存单方面,托管量继2017年12月份大幅下滑1032亿元后,2018年1月份小幅反弹,托管量净增110亿元。
广义基金大幅减仓 商业银行大幅增持政金债
从托管的主要券种结构来看,主要利率品托管量占比有所下滑,主要信用品托管量占比上升。主要利率品(国债、政金债和地方政府债)占比61.08%,其中国债、地方债占比微升,而政金债占比环比下滑0.09个百分点。主要信用券种(中票、企业债、短融超短融)占比14.63%,相较于2017年12月份占比略有上升。同业存单占比量继续下滑,截至2018年1月末占市场总托管量的11.91%。
根据中债登、上清所披露的数据,目前债券的持有者结构仍以商业银行为主,商业银行持债量超半数,占比56%,基金类机构次之,占比26%,其他机构的持债量占比均小于6%。(注: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等券种未披露投资者结构,因此计算投资者结构时将其忽略。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含证券公司、保险机构、信用社等。)
广义基金1月份主要表现为减持,大幅减持政金债,同时减持同业存单、企业债、国债以及中期票据等。2017年12月份,广义基金大幅增持了2541亿元政金债,而2018年1月份又大幅减持1975亿元政金债,对于政金债持仓变化较大。广义基金大幅减仓,1月份仅增持了278亿元的短融超短融。
证券公司和保险机构1月份均增持政金债、同业存单、中期票据,减持企业债。对国债偏好分化,证券公司增持,而保险机构减持。
商业银行1月份最明显的特征为大幅增持政金债。张旭分析认为,主要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大幅增持的缘故。商业银行1月份的持债行为与2017年12月份相比,变化明显的还有对同业存单的持仓由净减持转为净增持,对国债的持仓由净增持转为净减持。商业银行1月份继续增持短融超短融。
城商行和农商行1月份对政金债和同业存单偏好分化,城商行减持国债和政金债,而农商行则增持。其他券种方面,城商行和农商行均增持企业债、中票、短融超短融等。
责任编辑: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