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潮”再起 10余家金融机构“踩雷”(2)
摘要:招商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谢亚轩表示,未来债券违约会更普遍,投资人、中介机构也会更慎重,有助于其风险意识的培养及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但是,债券违约是否越少越好?或者更极端的问题,是否债券都不违约最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中国债券市场一直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刚性兑付。只有打破刚性兑付,有实质性违约出现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债券市场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邓海清强调,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和出现实质性违约。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建立中国有效的评级体系。中国企业违约样本太少,以至于没有办法根据违约率来倒推评级,这使得中国的债券评级与违约率是脱钩的。从美国评级来看,每一等级都对应着一定的历史违约率,并以此作为其期望违约率。以标普评级为例,B级的历史违约率为7%,BB级的历史违约率为0.9%,BBB级的历史违约率为0.3%。在中国,由于缺乏违约率数据,导致中国的评级体系实际上是失效的,基本上除了垃圾债之外,不同评级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而实质性违约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局面。
二是债券违约能够改变债券投资者过于单一和尾部风险巨大的“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套利模式。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者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风险重视严重不足,特别是对低评级、长久期债券的风险的认识缺乏,很多投资部门的信用风险评估都是形同虚设,一旦出现与之前历史不同的大量违约,将会导致金融机构处于巨大的尾部风险暴露之中。债券违约的有序出现,有助于改变市场的刚性兑付信仰,有助于重塑健康的债券市场。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信用基本面已整体呈改善趋势。据中诚信国际统计,截至10月底,2017年我国公私募市场共有32支债券发生违约,规模总计120.56亿元。而2016年违约债券数量近80支,规模总计达398亿元。
“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情绪并不算重。”谢亚轩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经过“违约潮”的冲击后,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对于历史违约主体的“惯性违约”已有一定预期,加上2017年新增违约主体明显减少,“亿利违约”虚惊一场,因而冲击相对减弱;二是国内经济基本面总体向好,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效果明显,带动企业的经营状况趋于好转。
违约风险案件密集出现,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已成趋势,如何保障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发行人违约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已经成为债市相关各方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债券违约仍然需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处置风险。
对此,谢亚轩表示,与高度关注信用违约事件相比,在市场违约风险不断提高的当下,打破刚性兑付,完善相关违约处理制度是保证债券市场平稳发展的重要措施。其能够依法保护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强化各方的责任,防止个体违约事件对市场造成过分冲击,保护投资人利益。简单地将风险抛给投资者,他们必然用脚投票,形成风险传染,实际上是毁坏了市场。在社会杠杆率偏高、金融体系相对脆弱的情况下,打破刚兑需要统筹协调,避免引发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
谢亚轩建议,当前债券市场违约呈现多点爆发特征,而固定收益的债务工具危机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政府要及早防范风险而非被动应对。当务之急是对债券市场进行梳理分类,并更好地发挥中央政府的债务能力,通过已经开始的债转股解决企业的债务问题。在此基础上,化解整个国家的企业债务压力,恢复企业活力。
邓海清也表示,高频的债务违约会导致融资环境的恶化,债权债务关系的问题会对整个经济运行风险有很大影响。国家应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债券市场违约案例的出现,尤其是一些高级别、高信用等级的案例,防范尾部风险和“黑天鹅事件”。
责任编辑: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