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对比多种融资方式 严管之下债券融资仍是较好之选(2)

2017-05-23 15:4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债券 信用风险

摘要: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3月份和4月份,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信用债达240支,规模达2067亿元,规模和数量超过去年同期,较前两次取消潮规模更大,涉及债券数量更多。

这样一来,部分信用资质较差的民营企业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发行成本。今年以来,发行利率在7.5%以上的,除“17贵州物流园项目债”和“17兰花CP002”发行人为国企之外,其余20支高息债发行人均为民营企业。当前一级市场的发债主体以中高评级的国企为主,民营企业流动性压力较大、融资渠道也相对有限,不得不背负更高的融资成本。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占据了82%的债券发行规模,民企的发债份额则大幅压缩。

信用风险的持续暴露,也使得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下降,进而抬高成本。2016年4月份也出现过信用债集中推迟或取消发行的情况,其导火索是短期内系列信用事件集中爆发,投资者风险偏好回落,信用债二级市场出现暴跌,并传导至一级发行市场。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最近这一轮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潮,主要是在严监管下,信用债配置需求减弱以及由此导致的发行利率上升所致。

尤其是进入4月份后,在密集监管政策之下,不少机构在二级市场抛售债券,使得二级市场的利率上涨压力传导至一级市场,这导致更多的企业推迟或取消债券发行,也使得高息债增加。天风证券统计显示,企业发行利率在7.5%以上的高息债在4月份明显增多,共有12支,超过其他月份高息债数量的总和。

企业应尽早适应

在企业发债难的同时,偿债高峰悄然而至。从5月5日计算,年内还有近3.5万亿元信用债将到期偿还。

近年来,企业特别是过剩产能企业发行债券的期限明显短期化,对再融资的依赖程度有所提升。与2016年相比,今年发行的债券以短融(占比50%)和中票(占比18%)为主,公司债(占比20%)和企业债(占比4%)则明显下滑。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表示,在债市调整背景下,部分企业难以回避较高的债券融资成本。他提醒,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发行人应尽早适应。”李奇霖分析,部分取消信用债发行的企业,衡量发债和贷款的成本后,在有授信额度的情况下转向了银行贷款。“但不是所有推迟或取消发债的企业,都能如愿获得贷款。”目前来看,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信用债,主体评级低于成功发行的,这些企业在需要现金流周转的时候,与银行贷款的议价能力并不高。

李奇霖认为,在企业各类融资渠道中,自我创造现金流和股权融资都较为困难,严监管之下,信贷和非标成本都将提高,通过信贷和非标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也在上升。“相比之下,具备发债资质的企业,债券融资依然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责任编辑:潘世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