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不兜底”强化地方举债硬约束(2)
摘要:专家学者们认为,从长远看,根本解决地方债务风险,还需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税制从根本上减少地方债发生。
“谁的孩子谁抱养”
“《预案》是加强地方债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但是出台并不意味风险很严重,目前,整体地方债务风险还是可控的,但是要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出现区域性风险,要明确如何应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
化解旧风险,防范生成新风险,《预案》主要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划分为4个等级,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二是必要时实施财政重整计划;三是中央不救助;四是要启动行政问责机制。
《预案》明确,“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
“谁的孩子谁抱养。”安邦智库高级研究员贺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债务由地方政府承担,偿债能力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尤其是高危风险地区更是如此。“当然,国务院对于债务处理也保留了弹性,对不同级别的债务风险事件要求出台不同的应付方案,方案因级别而异,避免‘一刀切’的情况。”
贺军指出,“过去地方负债发展缺乏约束,花国家的钱、替地方借债、为地方办事,这是财政软约束下的发展逻辑。但今后不行了,对于地方政府债券,《预案》要求‘地方政府依法承担全部偿还责任’。”
中央“不兜底”,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地方债务担责。《预案》设置了责任追偿制度,要求“省级政府应当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置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属于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举借债务形成风险事件的,在终止应急措施之前,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不得重用或提拔;属于已经离任的政府领导责任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
“这与以往以GDP目标作为政绩考核不同,要约束地方官员在其任期内的行为。”肖文表示,责任主体锁定,约束越硬化,地方债风险溢出的概率越小。
值得一提的是,《预案》首次提出实施财政重整计划,并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别债务的偿债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
“地方财政重整是一种机制,包括拓宽财源渠道、优化支出结构、处置政府资产、申请省级救助、加强预算审查、改进财政管理等6个方面。”贺军指出,地方财政重整相当于“准破产”整顿,通过卖家当、控支出、扩收入来实现地方财政平衡,避免问题恶化。
“一言以蔽之,地方政府自己借的债自己负责还,还不起,要么减支,要么下项目,要么变卖资产,与此同时,相关责任人还要被问责。”冯俏彬表示,这相当于断了冲动举债却抱有侥幸心理的地方政府的“后路”,敦促地方政府量力而行、适度举债,在借钱之前先想好怎么还。
促发展与控债务要平衡
“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在去杠杆的背景下,《预案》一系列规定给地方政府融资环境带来变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与环境造成影响。地方政府如何适应债务监管新变化,促进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表示,要转变思路,找到促发展与控债务的平衡。
首先,转变思路和角色,从“项目推动者”变成“资源协调者”。贺军认为,“在新政策环境下,政府负债大搞建设的模式走不通了,地方融资平台的空间会明显缩小,地方财政受到的压力将会增大,因此地方政府要转换思路,从自己直接推动项目、直接筹集资源,转向协调利用其他资源。”
其次,融资工作重点转向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政府债务扩张面临硬约束,除了商业银行的传统渠道之外,利用好社会资本,是未来解决地方金融环境约束的关键。”贺军表示,当前国内市场社会流动资本充裕,需要因地因时而宜,引入地方与市场。
此外,还要加强地方发展环境建设。“发展环境就是竞争力。”肖文指出,发展环境直接影响到能否能吸引资本、企业和人才。
贺军也表示,过去地方政府普遍忽视发展环境建设,只要有项目、资金、土地,就能保证投资增长和GDP增速。今后,地方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应从优化自然、产业、政府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生活、产业园区等发展环境入手。
专家学者们认为,从长远看,根本解决地方债务风险,还需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税制从根本上减少地方债发生。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