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多措维稳市场资金供应 降准概率下降债市承压
摘要:据统计,7月下旬共有5笔MLF到期,规模总计5290亿元,其中3个月期MLF有3笔,总计3115亿元,6个月期MLF有2笔,总计2170亿元。而上周各有1笔3个月期和6个月期MLF到期,总计2270亿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上周三(7月13日),央行对13家金融机构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2590亿元。同一天,还有300亿元7天逆回购到期,再加上周2270亿元的MLF到期,面对这般资金回笼的态势,央行此次开展MLF操作无疑维持了市场上的资金平衡。央行称,此次公开MLF操作是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相关受访专家表示,MLF凸显央行“精准滴灌”模式,多因素促进资金面宽松,而债市应采用波段操作的模式谨防风险。
MLF凸显央行“精准滴灌”模式
据统计,7月下旬共有5笔MLF到期,规模总计5290亿元,其中3个月期MLF有3笔,总计3115亿元,6个月期MLF有2笔,总计2170亿元。而上周各有1笔3个月期和6个月期MLF到期,总计2270亿元。
另外,上周三央行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开展了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5%,与上期持平。鉴于13日逆回购到期量为300亿元,故央行在公开市场实现了资金均衡。7月1日以来,公开市场已连续8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回笼,累计净回笼量达8350亿元,已把6月份在公开市场上净投放的资金全部收回。
不过,目前资金面整体仍较为宽松。13日早间公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下跌,2周、1月、3月期Shibor利率的跌幅均超过1个基点,3月期Shibor利率跌幅最大,下跌了1.70个基点至2.9070%。
有业内人士指出,跨季后资金面持续宽松,为前期逆回购到期自然回笼创造条件,考虑到中下旬企业缴税、MLF到期等因素可能给流动性供求造成一定压力,预计后期央行将逐步重新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
如果央行不降息、不降7天逆回购利率,短端利率还能不能降?市场很多人士认为,央行从3月起暂停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如果央行不引导短端利率下降,长端下行空间也有限。
不过,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寒飞表示,事实上,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的定价并不是短端利率定价真正的“锚”,即使有基准影响,它也是资金利率的上限而非下限。
徐寒飞解释道,一方面,资金利率是由市场交易和真正供需决定,从量级上看,央行每次逆回购的量仅几百亿元,但银行间隔夜和7天交易量上万亿元,一个百亿元量级资金是无法真正决定万亿元量级市场的交易利率定价,当资金预期平稳时,央行操作的实质边际影响没有那么大,未必是决定债券收益率的外生变量。
徐寒飞表示,另一方面,3~6个月的市场利率已低于央行MLF的3个月及6个月操作利率,短端利率也有可能突破。从当前市场利率的分层定价来看,货币基金利率(平均久期在3~6个月)在2.4%~2.5%上下,并没有受到MLF操作利率的约束,而且规模在不断扩张,反映出居民和机构预期回报率的下调。稍微拉长一定期限看,央行MLF投放6个月资金利率为2.85%,但银行间发行的6个月同业存单(无论国有银行还是股份银行)利率均低于2.85%,在2.75%~2.81%之间。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此次央行MLF,意在补充流动性实现对冲,维稳资金面,显示操作更趋谨慎,大宽松时代已是过去,同时结合MLF利率持平前期的情况来看,央行操作意在以对冲代替降准,降准概率进一步下降,货币政策实质稳健。因此,“大水漫灌”的传统式宽松料难再现,OMO+MLF+PSL等结构性工具将作为货币政策新主打,“精准滴灌”式的投放成为应对流动性缺口的主要措施,流动性凸显碎片化、周期性特点。
责任编辑: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