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央行三度发力MLF 对债市难言利多(2)

2016-05-24 16:4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MLF

摘要:预计二季度央行仍将保持宽松,降准1~2次,债券仍将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正回报的“优质资产”,尤其在经济增长底部未明,供给侧调整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仍然会持续。

MLF难改流动性趋紧,利率债调整不止

近期,缴准、缴税、地方债发行放量和MLF到期,引发资金趋紧上行;信用违约事件上升,债市降杠杆更加剧流动性紧张预期。“而MLF操作只是为了对冲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并不足以改变流动性趋紧的态势;经济回暖得到进一步验证;叠加供给和通胀压力以及信用债传导的流动性风险,利率债调整还远未结束。而信用债还面临信用风险和政策约束金融杠杆的风险,调整压力更为显著,叠加通胀难以明显回落、供给压力等因素,利率依然处于上行趋势中。”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寒飞表示。

就拿4月25日来说,利率债收益率继续呈上行走势,尾盘受MLF操作影响,收益率小幅回落,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上行2BP至3.47%,7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5BP至3.05%,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于2.93%,7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利率倒挂幅度扩大。王文欢认为,首先,MLF操作意在对冲逆回购到期,同时降低了降准的可能性。为了对冲MLF到期和缴税的影响,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大量7天逆回购操作。其次,资金缺口依然存在,4月25日,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500亿元,加上MLF操作一共投放4170亿元,而后面仍有8400亿元逆回购到期,依然面临4230亿元的资金缺口。因此,短期内MLF有助于缓和资金紧张,但由于资金缺口依然存在,也不可过于乐观,而且MLF操作也降低了降准的可能性。再次,信用债调整还没结束,产品依旧面临赎回压力,信用风险转化为流动性风险给利率债带来的压力依然存在,叠加通胀难以明显回落。

信用债市场回暖,历史最长牛市持续

“目前信用债市场最大的风险来源于信用风险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短期市场仍将保持调整状态。”齐晟称,短融交投激烈,成交主要在2个月以内和半年左右的AAA评级高等级信用品种,收益率小幅上行;中票交投活跃,整体收益率显著上行,低评级交投清淡,AAA品种短期收益率上行3BP~10BP;企业债市场交投活跃,整体收益率继续上行。一级市场方面,投标热情持续降温,尤其是中票品种。

继4月份央行3次MLF操作后,资金面持续宽裕。近期,债市行情逐渐展开修复,利率债窄幅震荡,信用利率小幅回落,成交活跃。对比4月份,诸多方面都呈现积极变化,利率市场已率先回暖、无风险利率止升回落。而后中国铁物偿债事件出现转机,5月17日到期的10亿元超短融有望如期兑付。信用债短融和中票成交回暖,集中在短端AAA品种,利率小幅回落,此外交易所可质押券和城投债也有不少成交,基金、银行和保险积极买入。

“因此,不必过度纠结MLF尚未完全对冲,央行政策的拐点尚未到来。”徐寒飞表示,短期来看,由于MLF到期时点未到,不排除央行后续仍有对冲操作;从中期看,四季度前央行政策出现转向的可能性很小:第一,通胀担忧减轻,CPI将在二季度拐点向下,环比持续回落,7~8月见底,8月不排除再度破2%。PPI环比虽转正,但同比仍在-4%区间,经济仍有下行风险。第二,为配合国债和地方债发行大幅扩容,央行需维持长端无风险利率保持平稳。第三,政府、企业和居民杠杆率不断上升,对央行紧缩和利率上行更加敏感和脆弱。第四,近期债务违约和信用事件频发,债市若刚性去杠杆将对金融市场和流动性产生较大冲击。

国泰君安证券指出,总体而言,在经济低增长和资产高杠杆环境下,央行政策的提前转向很容易引发资产价格下跌、实体需求萎缩、通缩担忧重启以及企业对投资前景不乐观,无论美联储还是欧日,央行政策风向的收紧都明显滞后于经济复苏。预计二季度央行仍将保持宽松,降准1~2次,债券仍将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正回报的“优质资产”,尤其在经济增长底部未明,供给侧调整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仍然会持续。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