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央行三度发力MLF 对债市难言利多

2016-05-24 16:4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MLF

摘要:预计二季度央行仍将保持宽松,降准1~2次,债券仍将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提供正回报的“优质资产”,尤其在经济增长底部未明,供给侧调整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仍然会持续。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静怡

4月13日,央行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对17家金融机构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2855亿元,其中3个月1270亿元、6个月1585亿元,利率分别为2.75%、2.85%。4月18日,央行再次进行了1625亿元的MLF操作,利率与上次持平。4月25日,央行三度发力,又开展了3个月1010亿元、6个月1660亿元,共计2670亿元的MLF操作,利率与前两次持平。

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业内人士认为,MLF操作主要是为了对冲大量逆回购到期。短期内MLF有助于缓和资金紧张,但由于资金缺口依然存在,也不可过于乐观。从中期来看,5月再次面临缴税因素,6月则面临二季度末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等因素,后期资金面依然面临较大的波动。“在资金面逐步收紧的背景下,必将倒逼银行负债成本的提高,最终导致债券收益率水平的被动上行。”华创证券分析师齐晟表示。

MLF对债券市场难以构成明显利多因素

3月份降准之后,央行又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了10250亿元的资金,继续维持银行间水位的平衡,说明降准更多是补水而非放水,同时在总量资金未发生问题仅仅是结构性因素导致资金利率上行时,央行也不会干预市场。其背后的核心因素则在于央行希望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希望金融机构适度去杠杆,这与MPA考核、提出社融增速目标、迟迟不降低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思路是连贯的。

“4月份,由于MLF到期量较大,加之财政存款上缴、外汇占款流出等因素,总量资金上确实存在一定缺口,央行进行MLF操作依然反映补水而非放水的思路,MLF利率并未如3月市场传言一般下调而是维持2月操作水平也是央行本次操作更多体现出补水意味的一个佐证。”齐晟指出,由于MLF操作的本质更多是补水而非放水,资金利率难以下行的限制因素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加之基本面和供给等利空因素仍在继续发酵,预计收益率仍将延续小幅上行走势。

MLF操作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依然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对此,华创证券分析师王文欢表示,考虑到目前资金面并不紧张,央行未雨绸缪只是平抑后期资金有可能出现的波动,一方面,4月超储率仍会从3月底的2.7%下降至4月末2.4%~2.5%的水平,总量资金并没有出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根据央行前期操作思路,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依然不会发生调整。因此,资金利率也很难出现明显下行动力,对于债券市场难以构成明显利多因素。

上海证券分析师胡月晓认为,央行的多次大量逆回购投放叠加MLF操作仍未缓解市场的迫切需求。流动性紧势的加剧也导致了资产的快速轮动,近期期货市场的繁荣景象也已印证。三大期货交易所连夜出台“降温”措施以抑制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过快上涨,但效果不佳。央行多番操作也不见降准,市场宽松预期下降,叠加“营改增”税制改革和供给持续放量的利空影响,债市恐将继续波动。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