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齐发力 扩大有效投资应对疫情严重冲击
摘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政府工作报告》)
实事求是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但不等于不要经济增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政府工作报告》)
张旭(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设定具体GDP增长目标的做法,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一方面,当前境外疫情还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还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并且1~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另一方面,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聚焦“六稳”“六保”等保障民生领域,也是应对疫情的最实际做法。
陈健恒(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受疫情冲击,我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虽然目前国内疫情趋于稳定,海外疫情也有向好的迹象,但目前疫情结束时间和对经济的冲击依然有较大不确定性,也给制定经济增长目标带来了较大难度。虽然3月份以来国内开始复工复产,但外需下滑对经济的冲击开始逐渐显现,国内也随着海外疫情扩散面临疫情输入性风险,后续经济恢复的程度取决于全球疫情能否得到控制、何时得到控制。因此今年不提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也是合理的政策选择。
刘郁(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2020年不设经济增速目标,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外部不确定性。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疫情跨过峰值,但巴西、印度、秘鲁、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疫情升温。WTO预计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13%~32%,可能超过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跌幅。面对外部不确定性,设定增速目标可能因小失大。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逆周期对冲稳住经济基本盘,强调以保促稳,守住底线,重视就业和民生。同时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走强刺激老路,从而避免重回粗放式增长,也避免短期刺激累积新的风险。
杨业伟(国盛证券分析师):2020年是发展任务本身就非常繁重的一年,叠加疫情冲击和国际形势演变,肩负起异常重大且多元化的改革发展稳定目标,需要在多线程中谋求平衡。在此背景下,中央强调底线思维,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成为了统筹各方面工作的主要抓手。当保就业民生与其他方面存在冲突时,政策取向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利于中低收入居民和中小微企业。“六保”任务更倾向于公平,倾向于社会指标而非经济指标,可以预期,“头部”企业和地区将承担更高程度的社会责任负担,需要在保障民生、保障基本品供应的前提下负重发展。
财政三方面发力筹集资金超8.51万亿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政府工作报告》)
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财政发力的三个主要方面——赤字、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以来,对于这三方面的具体额度市场非常关注。
张旭: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一方面,赤字率首次突破3%的警戒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速的不确定性,此次以新增额度为准,按照2019年赤字规模2.76万亿元而今年比2019年多增1万亿元测算下来,2020年赤字规模为3.76万亿元,具体赤字率则需待GDP实际结果公布后测算出。
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对于今年多增的1万亿元赤字和这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用途,《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是全部转给地方,方式是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
2020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将比2019年多增加1.6万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专门提出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在经济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加大政府投资是应有之义,多增加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并提高其作为资本金比例,有利于更好地放大基建投资规模,更好地发挥稳增长的作用。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合计规模将超过8.51万亿元。另外,截至目前,城投债发行规模已经超过9000亿元,全年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财政、准财政合计筹集的资金将超过10万亿元,预计占GDP比重将超过10%。
陈健恒:债市的供给压力可能主要集中在5~7月份(考虑到特别国债可能在全国两会后以较快速度发行),预计届时央行可能采取降准、加大流动性投放等多种方式配合特别国债发行。普通国债和专项地方债后续月份供给压力不大。普通国债方面,预计5月份国债发行量将达到近6900亿元,净增3780亿元左右,1~5月份记账式国债累计净增6575亿元,剩余的6~12月份国债还需净增1.54万亿元,月均净增2200亿元。而去年6~12月份记账式国债的月均净增量为1887亿元,今年后续月份的月均净增较去年仅有约300亿元的提升。专项债方面,截至目前5月份已公告发行8758亿元专项债,假设5月份发完1万亿元的第二批提前下发额度,那么1~5月份专项债累计发行2.6万亿元、净增2.5万亿元,剩余的6~12月份还需净增近1.24万亿元,那么月均净增量接近1800亿元,低于去年6~12月份的月均1900亿元。因此,国债和地方债带来的供给压力可能会在最近2~3个月释放,但释放后,后续的供给压力将明显下降,中长端利率下行的制约可能也会解除。
杨业伟:接下来几个月进入地方债集中发行期。除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外,预计还有1万亿元左右的一般地方债。1~4月份地方债合计净融资1.7万亿元,5月份及之后还需净融资3.05万亿元地方债。按往年节奏,今年额度将在9月底之前完成,那么月均发行额在6000亿元,个别月份可能接近万亿元。
决定今年投资重要因素是市场主体发展意愿和政府调控因素。当前专项债撬动作用增强,能够更大程度以项目资本金形式支撑固定资产投资,这对新基建、老旧小区改造、制造业技改投资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支撑。今年贷款增速、专项债、城投债、特别国债等资金来源相对充裕,投资制约因素可能不在于货币信用面,而在于现有项目储备量、市场主体自身发展意愿、政府是否放松既有管控政策、对地方政府债务率容忍程度等因素。如果观察到以上指标向好发展,那么专项债将能够撬动其他资金支撑基建投资。4月当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8%,已恢复疫情前水平。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长有望回升到8%左右。
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方式可能以公开发行为主。财政部之前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1998年,面向工、农、中、建四大行发行了2700亿元,主要为改善银行资本金不足,期限30年。2007年,面向农行和社会公众发行8期共1.55万亿元,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措资本金,期限分10年和15年期,其中1.35万亿元和0.2万亿元国债分别由农行和社会公众购买,这1.35万亿元以“对中央政府债权”的科目录入2007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前两次特别国债主要采取定向发行方式,此次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以10年期为主,预计主要采取公开发行的方式,这将会对债市形成一定压力。
刘璐(平安证券分析师):财政政策更注重落细落实,新增1万亿元赤字和1万亿元特别国债均全部转移给地方,提出“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包括减税降费、扩大投资等,同时要求政府过紧日子,中央本级非急需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内新增5000亿元减税降费,加上前期各项减税减负政策,预计全年总减负超过2.5万亿元。
精准投放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政府工作报告》)
刘郁:企业困难、财政减收等约束下,预计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推动利率下行。《政府工作报告》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意味着“宽松取向”至少延续至年底。如何理解“宽松取向”?一方面,稳企业保就业,要求降低融资成本,也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实体让利,这需要“宽货币”带动“宽信用”来实现;另一方面,财政收入预计负增长,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增大,也要求降低债务融资压力,这需要降低无风险利率。企业和财政双管齐下,货币政策将灵活有效,通过适当压低利率的方式,缓解企业和财政困难。
货币政策灵活有效,长端利率继续下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提到降准降息、再贷款手段,预计“宽松取向”将贯穿2020年全年。如何理解货币对利率曲线的影响?一方面,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可能需要MLF利率下调引导LPR利率下行,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MLF利率下调,对应的债券长端利率可能也随之下行。另一方面,报告提到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结合近期央行持续暂停逆回购投放,可能指向后续隔夜利率等短端利率小幅回升。长端利率的下行和短端利率小幅回升,对应着利率曲线从“牛陡”向“牛平”转化。
张旭:对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描述,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与2018年实际增速持平”“与GDP名义增速相匹配”相比,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明显加强。后续经济复苏仍有较多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维持相对宽松环境,有助于帮助实体经济提高贷款便利性,而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支持经济更稳健的复苏。另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首次提出,直达实体经济要求缩短政策传导路径,提高传导效率,有助于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这也表明未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将更加注重效率。
陈健恒:继续创新货币政策精准投放工具,是否实施“财政货币化”或有定论。从《政府工作报告》这句话“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结合其他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相对审慎的目标,且并未提及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等来看,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货币投放方式仍然是以央行主导为主,不断提升货币政策工具投放的精准性大方向不变,短时间内我国不会走上“财政货币化”的道路。
持续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方向并未改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这意味着后续LPR的持续调降是大概率事件,无需担忧。5月份央行续作MLF时维持利率不变,不出意外地LPR报价利率也并未调整。4月份刚调整过后,5月份未调整也并不能说明央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态度有所转变。经过《政府工作报告》的确认,后续LPR还是会逐步下行,下行的节奏可能会延续以往隔月的节奏,而幅度可能要取决于银行净息差的空间。
继续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延长小微企业续贷支持政策并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原中小企业延期还本付息优惠政策,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以延期至今年6月30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该政策可以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并且提到:“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根据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的信息,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已经覆盖了11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金额超过1万亿元,政策的覆盖面较广。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对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提出要求,要高于40%,这个要求相比去年30%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由于去年商业银行超额完成任务,基数较高,预计今年需要在去年增量基础上仍然要有不小幅度的提升。根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标落实情况,2019年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6万亿元,增幅53.1%,超额完成30%的目标,较上年末增加9028亿元;预计如果2020年需要完成40%的增速目标,则今年需要增加1.04万亿元,比去年超额完成任务的增幅9028亿元进一步提升1400亿元左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邵鹏璐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