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并轨或致债市利率长期下行 对中高等级信用债的利好最大
摘要:从货币政策来看,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来说,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减轻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姜超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贯穿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
降低实际利率可以通过降低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来达到。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足够宽松,无风险利率也降至新低,未来降低企业融资利率的重担将落到降低风险溢价上,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中之重,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主要标志。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利率并轨主要是解决货币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联动不畅的问题,也就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从2019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利率并轨改革加速。利率并轨的短期目标是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这也是为何贷款端的利率并轨首当其冲的原因。不过,贷款端先进行利率并轨不仅是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考虑,也是因为贷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温和。
商业银行在利率并轨中是主要的实施机构,一方面通过自身资产负债的平衡连接了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传导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至金融市场。负债端是同业负债和居民企业存款,资产端是债券和贷款。其中,债券和贷款与存款有信用自然派生的内生特点,受准备金率和其他约束条件制约。从商业银行视角去研究利率并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成为可行途径。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为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形成完整的利率图谱,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居民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从而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根据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定价原则,再结合其他费用和成本,决定贷款利率。在这一传导链条之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利率传导有两大阻滞点:
一是政策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实际传导过程中政策利率传导到货币市场利率通常较为顺畅,而货币市场利率传导到存款利率不通畅。同业负债和存款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端本应满足无套利均衡关系,但是现实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存款刚兑预期强烈)以及监管指标(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比较刚性,无法跟随同业负债波动。由于银行负债端一般存款占比在70%以上,同业占比较低,这样即便政策利率如何变动,银行负债成本变动幅度也不大,政策利率无法传导到银行负债端。
二是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贷款合理定价的关键在于银行要建立良好的FTP,目前一些银行定价机制分割,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此外,窗口指导利率存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定价能力不足、员工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都会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利率传导。
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贷款端利率并轨的核心是完善LPR(贷款基础利率)的报价机制。LPR报价机制有美国模式(政策利率加点)和日本模式(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加点)两种。其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使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并轨效果,但劣势是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而日本模式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负债端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传导效果不佳。我国的LPR自2013年推出以来,其利率走势始终与贷款基准利率一致,且2016年之后就基本不再变化,有效性相对较差。利率并轨的前提是对LPR报价机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跟随货币市场的利率联动,再将其作为贷款的基准利率,实现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并轨。
LPR更多起到利率市场化中的过渡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完全接轨,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后续仍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三点:
——构建利率走廊,完善利率调控体系。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导致短端货币利率波动较大,难以承担基准利率的角色,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向价格型调控转变,这也是构建利率走廊的基础。我国利率走廊名义的上限是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限是超额准备金利率,但实际上目前的利率走廊并未发挥实际作用。
未来的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减少主动的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初期以降准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提高超额准备金规模,从而加强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调控作用。其次是扩大SLF操作规模和覆盖的机构范围,适度放宽抵押品要求,从而加强SLF利率的调控作用。最后是缩窄并固定利率走廊上下限的利差,使基准利率(如DR007)在利率走廊内波动。当流动性宽松,市场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时,银行倾向于将超额准备金存放在央行,市场流动性被动收紧,利率回升。反之,当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高于SLF利率时,金融机构可以从央行手中获得SLF,市场流动性放松,利率下降。
完善利率走廊体系可以降低央行主动操作的频率,锁定货币利率的波动区间,达到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效果。
——疏通货币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这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疏通货币利率到银行负债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放松对存贷款的各种考核约束,提高银行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的自由度;二是疏通银行负债端利率到资产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加强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完善FTP定价机制等。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约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就是存款端利率的市场化,虽然我们名义上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的限制,但实际上行业内部仍有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约束,存款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可以分规模(从大额到小额)、分期限(从长期到短期)、分类别(从大额存单到定期存款,再到活期存款)逐步放开存款端利率的上限约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
对债市有何影响?
利率并轨对债市来说,利率或将长期下降。首先,贷款端的利率并轨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影响相对温和,主要是贷款端利率浮动已经完全放开,定价也较为市场化,利率并轨的目的只是解决贷款基准利率与货币利率脱钩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宏观背景下,利率并轨更多是要引导贷款利率向下与货币利率接轨,达到降息的作用,因此可以理解为对债市的利好。而在此过程中或将出现广谱利率的下行,对中高等级信用债的利好最大。
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债市利率的长期下行,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从宏观基本面来看,我国或将进入低利率时代。我国目前经济结构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阶段,加上去杠杆的影响,货币增速中枢降低,导致通胀预期下降、融资需求回落,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或将长期进入低利率时代。
其次从货币政策来看,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来说,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减轻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作者系海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