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入指”首月外资稳步增持 料将扩大中国对亚太金融市场影响力

2019-05-17 17:5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债券市场 中国债券

摘要:受访专家认为,在债券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流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借鉴他国债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在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下,统筹安排我国债券市场开放的次序和速度,加强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建立债券市场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为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做好预案。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自4月1日起中国债券正式进入彭博巴克莱指数,外资稳步增持趋势明显,债市对外开放步调明显加快。中债登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末,境外机构的人民币债券托管量达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8.62%。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首月,共有134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截至2019年4月末,债券通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为845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中国债券逐步被纳入国际主要债券指数,债券市场外资长期流入前景依然可观,债券市场资金双向流动规模的攀升,将提升中国的全球金融周期风险敞口,但同时也会扩大中国对亚太区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债券中,外资持有比重仍然比较低,占比只有2%到3%的水平。在受访专家看来,境外投资者虽然在国内债市中占比仍相对较低,但在快速增长中,潜力巨大,在国债等品种上,已经具有增量层面的重要意义,不能仅仅因为存量占比较低即忽视境外投资者的影响。此外,尽管中国债市开放度不断提升,但如果要持续吸引外资,仍需在细节上多加打磨。

外资增持中国债券态度坚定

一季度流动性宽松预期收敛,中国债券市场受挫下跌,4月份债券市场遭遇利空。尽管如此,外资对于增持中国债券依然态度坚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债券通项下,4月净买入量达356亿元,环比增长60%;交易量达1169亿元,环比增长4%;日均交易量超过53亿元。

根据中债登数据,截至4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国债1.11万亿元,约占总持有量的七成。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持有量达3690.81亿元。不难发现,中国国债仍然是外资买入的首选。

目前,通过债券通渠道进入中国债市的境外投资者,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债券通渠道下,4月份迎来首批瑞典和荷兰投资者,范围扩展至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9年4月末,债券通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为845家。而此前一个月,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消息表示,2019年以来,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速度大幅加快,重要的是贝莱德、领航等全球最大的资管公司旗下的产品大规模进入市场。

境外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一方面源于中国债市收益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外开放力度大、投资渠道日益通畅。“中国债券市场具有较强吸引力,中国国债收益率比日本国债高出不少,中国债市发展也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此前表示,中国债市整体违约率也较低。2018年末,中国债市的违约率只有0.8%,低于2018年商业银行1.89%的不良率,也低于近年来国际市场水平。

较高的回报、相对温和的波动率,是外资坚定增配中国国债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罗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债券的回报优于大部分主要货币。截至2019年1月末,10年期中国政府债券(以美元计,未对冲)的回报达3.8%,远高于新兴市场本币政府债、美国政府债的0.3%、0.2%。

债券市场开放潜力依然巨大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9年2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债券余额约88万亿元,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已经具备相当的市场深度和广度。

“十年前,在中国债券市场几乎难觅境外投资者的身影,目前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市的持债规模约为2%左右。以主要的债券市场标准衡量,上述比重仍很低,但该比重在上升过程中,预计未来一两年内可能达到4%。”标普全球评级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Shaun Roache近日表示。

国金证券研究所相关研究认为,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国债市场的开放度目前已脱离低水平区间,较年初的6.83%显著提升,主因债券通启动后,境外机构进入国内债券市场的节奏加快,持仓规模快速上升。但该研究指出,相比美国境外机构持债比例36.42%、韩国19.35%、日本11.45%的开放度,我国债市开放度依然偏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与其他发达国家债市开放程度、与构建和中国大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市场的要求均有差距。

实际上,最近几年,我国加快了债券市场开放步伐。债市方面,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取消债券市场投资额度、扩大投资产品范围,并于2017年启动债券通。进入2019年,债市开放进一步加速。如,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这标志着首家国际评级机构全资子公司获准在国内债券市场开展评级业务。4月1日起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试行)》,促进境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业务规范发展,提升银行间市场开放水平。

据标普相关研究称,中国债券纳入全球债券指数可能成为拐点。据估算追踪该指数的资金规模达2.5万亿美元。如果按设想,到2021年中国债券在指数中的占比升至6%,意味着将有150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流入。而且其他指数提供商也可能会逐步纳入中国债券。

中信建投债券分析师黄文涛认为,债市国际化将释放境外投资需求。黄文涛表示,根据媒体公布数据,将有363只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具体实施将分20个月逐步完成,市场预估可释放境外需求1000亿至1400亿美元。此外,2019年9月份富时罗素将宣布是否将中国债券纳入全球国债指数(原花旗全球政府债券指数),若成功纳入还将进一步释放1000亿至1200亿美元境外投资需求。

外资对于债市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实际上,尽管目前中国债券中,外资持有比重仍然比较低,但仍不可忽视其影响作用。相关受访专家认为,境外投资者虽然暂时尚未成为同业存单定价的主导者之一,但非常有潜力成为境内外资金利差的平衡器。如果境内外资金利差明显走扩,境外资金有望明显流入,平抑银行间的资金紧张。

“境外投资者的整体投资规模仍在快速增长,并且除利率债、同业存单外的部分品种增长也较快,如果这一现象持续,将有可能在更多的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点也同样值得市场关注。”该专家表示。

有观点认为,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债市的开放一则会带来增量资金涌入,对目前的牛市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在长期趋势上,也会增加中债和国际债券价格的联动性。

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债券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避险资产地位日益凸显。在瑞银资产管理亚太债券主管贝斯高看来,随着中国债市改革持续推进、进入渠道增多以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崛起,中国政府债券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会持续上升。“在全球市场波动性加剧之际,中国政府债券开始表现得完全符合人们对避险资产的预期,投资者越发将这一资产类别看作避风港。”

标普相关研究也认为,随着外资进入,中国可能逐步放松对国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债券的限制。届时境外与境内投资者都会将中国债券的收益率与全球基准进行比较,例如美国国债和德国国债的收益率。在全球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时,中国债市可成为避险投资市场;或者,如果中国债市的实际收益率维持在低位,则可利用中国债市进行利差交易。

受访专家认为,在债券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流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借鉴他国债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在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下,统筹安排我国债券市场开放的次序和速度,加强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建立债券市场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为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做好预案。“另外,随着投资、融资的国际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我们应当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沟通,借鉴其对于国际资本的监管经验,共同应对资本跨境流动给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带来的风险,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