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大行配置力度显著增强 企业债净融资连续两月为正
摘要:截至2019年1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合计为78.28万亿元,相较于2018年12月末净增0.95万亿元,环比增速有所放缓。其中,中债登托管量环比净增0.33万亿元,上清所环比净增0.61万亿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邵鹏璐
截至2019年1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合计为78.28万亿元,相较于2018年12月末净增0.95万亿元,环比增速有所放缓。其中,中债登托管量环比净增0.33万亿元,上清所环比净增0.61万亿元。
地方债托管量大增,信用债净融资大幅改善
进入2019年以来,地方债托管量大增,信用债净融资继续改善。1月份地方债托管量增幅为2510亿元,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使本月增量远高于去年同期。国债和政金债托管量分别增加268亿元和970亿元,增幅环比大幅回落,但高于去年同期。短融/超短融和中票托管量分别增加1343亿元和1776亿元,增幅环比扩大。另外,企业债托管量增加61亿元。整体而言,信用债净融资继续改善。存单托管量增加2202亿元,增幅连续4个月保持在较高水平。
“宽信用措施见效,信用债净融资大幅改善。”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伟平表示。今年1月信用债净融资达3180亿元(企业债、中票、短融/超短融),远高于去年12月的1130亿元,为近一年来信用债净融资单月最大增幅。从结构来看,中票和短融/超短融增幅较为显著,企业债净融资也由2018年持续为负数转为连续两月为正。
“这意味着,几个月来决策层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努力显现出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净融资改善的主要是AA+以上的高等级债券,机构对信用下沉仍然保持谨慎。”黄伟平说。
大行配置力度增强,非银风险偏好提升
2018年12月,全国性大行已经加大了债券的配置力度,今年1月份继续显著提升:大行在大量承接地方债发行以外,大幅增持国债、政金债和信用债,大幅减持存单,地方债的发行并未对其他券种构成明显的挤压效应。
黄伟平表示,1月份为商业银行的传统配置“大月”,对于银行来说早配置早收益,叠加当前银行间市场充裕甚至“泛滥”的流动性,大行加大债券配置力度也在情理之中。农商行和城商行行为继续出现分化:2018年12月份城商行加大配置力度,农商行则缩减债券配置规模,2019年1月份则出现反转。城商行可能将资金资源向信贷倾斜,导致债券配置偏少,而农商行信贷投放渠道和优质客户少于城商行,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过后广义资产增速的限制暂时解除,因而再次开启存单“买买买”模式。
1月份非银机构风险偏好显著提升:广义基金大幅增持信用债,同时增持利率债,证券公司增持信用债,减持国债和存单。利率债收益率水平大幅回落,叠加政府的系列纾解信用风险政策,驱使广义基金转向收益率更高的信用债,广义基金对存单增持的减少则与货基规模扩张停滞有关。黄伟平分析,证券公司大幅减持国债和存单,将资金向信用债倾斜,指向证券公司风险偏好更高,对收益的追逐也更急切。
信用债持仓上,大行拉长信用债配置久期,非银信用债配置久期有所缩短。黄伟平分析称,大行对中票增持幅度最大,而2018年年末对信用债的增持主要集中在短融/超短融,指向流动性新规和MPA考核的约束暂时缓解后,大行有意拉长信用债配置久期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1月份的两次降准、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创设、央行推出CBS(央行票据互换工具)支持银行永续债发行等措施让银行的负债端和资本端约束大幅缓解,银行拉长资产端久期也是宽信用措施见效的体现。1月份广义基金和证券公司均增持了各类信用债券种,其中短融/超短融增持幅度环比最高,导致非银对信用债的配置久期有所缩短。当前央行维稳资金面的意图十分明确,在宽货币仍将持续的预期下,非银有加杠杆买短久期信用债进行套息的动力。
1月份境外机构增持存单,国债和政金债托管量变动不大。1月份境外机构增持存单193亿元,增持国债26亿元,减持政金债36亿元。境外机构对境内利率债持仓变动不大,资金流入集中于存单,可能一方面由于境外机构在久期上更偏好短期限券种,另一方面短端利率债收益率降至低位后,存单的收益率水平相对更具吸引力。1月底,彭博正式确认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将从今年4月起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预计这将带来境外增量资金流入利率债。
全国性大行杠杆率下降,中小行和非银杠杆率上升
1月份全国性大行杠杆率下降,中小行和非银杠杆率上升。银行方面,大行杠杆率由0.96降至0.94,城商行杠杆率由1.03升至1.06,农商行杠杆率由1.04升至1.06。非银方面,广义基金和证券公司杠杆率均上升,广义基金杠杆率由1.13升至1.17,证券公司杠杆率由1.92升至2.18。
黄伟平表示,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变化大体符合季节性规律,广义基金和证券公司杠杆率上升均超出季节性,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一是宽松平稳的资金面提供了良好的加杠杆环境;二是收益率下行后票息策略空间有限,非银加大对杠杆策略的使用;三是稳增长和宽信用成为政策重心,监管环境对机构加杠杆的容忍度客观上有所提高。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