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风险加大
摘要:违约的上市主体中民营企业占绝大比例。违约的9家上市主体中,7家属于民营企业,占比达到77.78%;2018年违约的5家公司中,有4家为民营企业,占比达到80%。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相对较差。
文思佶
2018年,整体信用风险增加,并向上市公司蔓延,上市公司违约规模与新增违约上市主体数量均大幅增加。截至2018年7月16日,共有9家上市公司发生违约。其中,2018年新增A股上市违约主体4家,新增港股上市违约主体1家,多于之前4年新增上市违约主体数量的总和。2014年以来,上市主体涉及的债券违约金额高达86.01亿元(未包含违约主体其他未到期债券)。2018年(截至7月16日)上市公司涉及的违约信用债规模为47.98亿元(未包含违约主体其他未到期债券),占所有信用债违约比例26.08%。那么,今年上市公司违约的信用债有什么特征呢?
已违约的上市公司在发债时主体评级普遍以AA级为主。已违约的上市公司信用债中,在其发行时主体评级普遍较低,除神雾环保无评级和永泰能源为AA+外,其他几家上市公司主体评级均为AA。2017年,随着“去杠杆”的稳步推进,非标融资受到监管的力度持续加大,导致依赖信托、资管等途径融资的企业再融资更加困难。评级较高的发行主体的融资途径相对较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受到非标规模缩小的影响有限。而评级相对较低的信用债发行主体受到较大的影响。目前,去杠杆仍然在继续,非标的融资渠道将会继续收缩,在这个过程中,评级相对较低的发行主体再融资成本与难度增加。
违约的上市主体中民营企业占绝大比例。违约的9家上市主体中,7家属于民营企业,占比达到77.78%;2018年违约的5家公司中,有4家为民营企业,占比达到80%。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相对较差。且相对于国企而言,民企不具备政府的隐性担保。因此,随着“去杠杆”的稳步推进与资管新规的出台,整体信用环境趋于紧张,民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叠加2018年信用事件频繁发生,企业再融资难度增加,这种趋势已蔓延至民企上市公司。
经济发达地区上市主体的违约风险并不低。2014~2017年,曾有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地的上市公司发生债券违约。2018年,新增福建、湖北以及山西三地的上市公司发生违约。其中,北京和上海地区各有两家上市公司发生违约,其他5个地区各有一家上市主体发生违约。北京和上海虽为经济发达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区域性违约风险比其他地区低。
违约主体行业分布较均匀,今年环保企业违约数量增加。2014~2017年,电气设备、休闲服务、轻工制造、电子等行业各有一家上市主体发生违约。2018年,新增两家公用事业(均为环保)上市主体、一家计算机上市主体,以及一家采掘业上市主体发生违约。环保企业在今年违约较为严重。我国环保企业普遍采用PPP模式,投资期限较长,且投资规模较大。因此,环保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更加依赖于融资环境。在“去杠杆”的金融环境下,对外部融资环境较敏感的环保企业受到较大影响。
大量上市公司存量信用债待偿,房地产、公用事业、建筑行业的存量信用债规模较大。市场上仍存有大量上市公司信用债,且2018年面临到期的压力较大。根据存量信用债情况来看,虽然2018年已经过去一多半,但是偿还压力仍然较大。截至2018年7月16日,今年仍有4678.45亿元上市公司信用债待偿。
(作者系新时代证券分析师)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