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债券违约是转型期常态特征
摘要: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条件处于收紧的状态,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已经回落到8.3%左右,低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很多企业对这种政策的变化一时还难以适应。
【个别债券违约是转型期常态特征】今年以来,信用债市场的风险事件接连发生,民营企业经营和流动性风险随之显露,特别是5月份,到期债券规模达到全年最高峰的4175亿元,对于企业再融资和还款能力形成巨大考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这一情况,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避免违约蔓延、缓解市场的紧张情绪。
点评: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条件处于收紧的状态,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已经回落到8.3%左右,低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很多企业对这种政策的变化一时还难以适应。
在过去几年,由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信用债规模快速膨胀,在这个膨胀过程中,资金很充沛也很廉价,所以当时定价偏低,风险议价不足以覆盖它的风险,由此导致现在出现了一些个别的违约。
首先,今年以来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强,包括资管新规落地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整个银行信用体系是在收紧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在收缩,当这些业务需要回表的时候,银行信贷表内不能完全承接这么大规模的体量,所以出现一些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就导致了部分债券的违约。其次,今年主要新增的违约债券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企业所处行业有很大关系,比如说企业可能原来就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本身就面临是僵尸企业、没有可持续性的问题。另外,企业本身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暂时经营困难等问题。
刚性兑付的打破使得原来习惯于乱花钱的企业遭遇资金困难,导致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难以为继。虽然真正出问题的公司还是少数,属于个例,可以说是转型期的一个常态特征,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边际意义,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对外开放】6月20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有关要求》,简化了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备案的信息收集和报备要求,该公告自6月19日起施行。
点评:随着今年3月份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国债市作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不断开放已成必然趋势,中国债市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增大。实际上,近两年央行、外汇局等部门在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向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深化QFII外汇管理改革以及便利企业资本项下结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措施。
在债券市场方面,在放松市场准入管理、取消额度限制、便利跨境资金汇兑等方面优化了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自去年3月以来至今年5月,境外机构已经连续15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其中主要增持国债,并超过商业银行成为国债市场第一多头。
最主要的原因是外资已经看到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中国债市也会逐渐被加入到三大债务指数,现在如果不配置人民币资产,很难能够打败所谓的债券收益标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市的风险偏好亦较低,多投资于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等,而对信用债市场的参与度较低,且一级市场的参与度也不高。不过,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国内债市各项改革或将进一步完善。
(栏目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盼盼)
责任编辑: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