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每周债评

2017-08-01 19:2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企业 信用债

摘要:数据显示,4月有154支企业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规模达到1406.下半年“严监管+稳货币”将继续,面对下半年规模较大的到期债券,以及对城投债预期回暖,企业信用债供给或将增加,信用利差缩小。

【企业信用债发行爽约潮暂退市场逐渐回暖】在经历了4月的大规模爽约后,企业信用债发行已经逐渐回暖。根据上海清算所公告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4日,7月份已有21支企业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规模119亿元。与年内的取消发行高峰期相比,规模减少了约九成。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观望态度,认为企业信用债的回暖或不具有可持续性。

点评:7月24日,镇江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取消发行2017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同日,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也宣布择时重新发行2017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资券。加上这两支债券,7月份已有21支企业信用债被取消或推迟发行,总规模119亿元。

从各家企业公告不难发现,鉴于市场变化仍是企业取消或推迟发行的一大主因,也有类似江苏洋河集团因为公司融资计划调整,暂无资金需求择期发行的。

整体来看,发行爽约潮已经退去。两个多月前,债市因监管从严和流动性承压,推高发债成本,一度吓退不少企业。数据显示,4月有154支企业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规模达到1406.63亿元,单月数据已经与今年整个一季度数据接近。时间再向前推,去年4月和12月,债市也分别因为信用债违约汹涌及债市剧烈调整出现过取消发行潮,一级市场进入“冰封期”。

这一轮债市调整从今年二季度开始逐渐修复。进入今年二季度后,央行态度逐渐有所温和,维持市场流动性,尤其是进入6月初就超额续作MLF4980亿元,综合考虑月末财政资金支出和逆回购到期规模后,央行逐步回笼资金,维持资金面稳定。

下半年“严监管+稳货币”将继续,面对下半年规模较大的到期债券,以及对城投债预期回暖,企业信用债供给或将增加,信用利差缩小。

不过近期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事后官媒评论文章、各部委新闻稿都体现出监管态度比想象中严厉,国内债市依然不明朗。

【债转股推进10个月仍存“明股实债”】自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银行与企业签约的债转股协议单数便直线上升。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推进约10个月以来,债转股仍然存在落地难、配套政策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点评:虽然银行不良率近两年确实有所上行,但相比上一轮债转股,目前银行不良率并没有特别高,所以相对动力没有那么足。

更为掣肘债转股落地的,还是配套政策的不完整。业内人士指出,债转股难推进一大核心原因是银行和企业就风险损失分担无法达成一致,双方都不愿承担损失。因此,应尽快允许有问题的企业分期将损失计入成本,对企业的利润、税收的减少有容忍度。

在启动之初就备受争议的“明股实债”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从各家银行披露的债转股项目情况看,银行一般会与企业签署“有息债转股”协议,即虽然是债权转股权,但不分红,银行每年从企业那里获得约5%的固定收益,也就是说,多数债转股项目仍是“明股实债”。

此外,退出机制不健全更让银行倍加犹豫。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债转股的目的是待企业盈利情况好转通过退出实现超额投资收益,所以退出环节是债转股项目的最关键一环。但有资产管理公司人士指出,当前大部分签约或落地的项目都是上百亿元的规模,但企业能否在5年的时间里产生那么多的利润?“如果届时企业再拿一笔贷款来回购股权,这岂不是又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该人士从银行角度进一步提到,现在股票市场没有明显转好的迹象,债转股之后银行能不能够真正实现退出也需要画个问号。

(栏目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盼盼)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