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银行同业理财快速增长 成影响债市重要力量

2017-02-07 16:4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银行 同业理财

摘要:相较于个人和企业理财,同业理财具有批发业务的特征,对价格更为敏感且募集规模较大,容易作为银行冲量工具,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个人理财市场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发行同业理财做大资产规模更为便利。

齐晟

2016年末,突然到来的债市调整给市场沉重一击;进入新年,央行继续加强银行负债端管理,调高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去杠杆步伐继续推进。我们看到,本轮债市调整与2013年有相似之处,都是监管部门为了去杠杆逐步收紧流动性,最终导致“钱荒”所引发的。

不同之处在于,2013年去杠杆主要针对同业链条中的非标资产,波及债券;2016年的“钱荒”则直接针对债券市场同业链条中的杠杆操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银行通过发行同业理财产品,进行资产负债表及表外负债的主动扩张,然后再寻求资产,导致“资产荒”与高杠杆并存。

另一方面,市场的流动性体系日趋复杂,以银行理财为主体的银行表外资产对于债券配置需求影响程度不断加深,随之而来监管政策通过银行体系作用于债券市场的影响也不断加深。

同业理财渐成银行同业链条新主角

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快速增长,成为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的子领域。作为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方,2016年理财直接或间接配置债券的规模大幅提升,成为推动债市走牛的重要力量。其中,同业理财增长迅速。2016年6月,同业理财发行规模4.02万亿元,同期理财产品总规模26.28万亿元,同业理财产品占到15.3%,同期其他类型理财产品占比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相较于个人和企业理财,同业理财具有批发业务的特征,对价格更为敏感且募集规模较大,容易作为银行冲量工具,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个人理财市场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发行同业理财做大资产规模更为便利。

根据银行理财是否保证产品本金兑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保本型理财一般视为表内理财,商业银行通过保本型理财募集资金属于表内负债,一般计入存款中的其他存款、其他负债或交易性金融负债等科目。商业银行发行保本理财后,配置底层资产,根据资产性质纳入相应的资产端会计科目。

非保本型理财,原则上通过风险隔离机制,银行不承担资产价值变动所带来的损益,因此不纳入资产负债表,部分银行将非保本理财计入报表附注,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的权益”部分体现。

2016年以来,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上升,保本型产品规模下降。商业银行偏好非保本理财,主要原因在于表外运作,可以规避风险资本计提和各项指标考核的监管,同业理财即属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一种。

针对银行同业理财的监管将趋严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引发监管层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针对银行同业理财的监管有三个新趋势:一是同业业务监管趋严,127号文或再升级,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口径统一考核,同时加强同业业务的穿透检查;二是表外业务监管趋严,或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风险资本,限制目前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表外业务过快无序增长,对表外理财的穿透监管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将理财资产端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表外理财扩张增速将有所放缓。

整体来看,目前监管政策的变化方向,重点考虑到过去两年表外理财业务,特别是同业理财业务作为银行资产扩张的重要工具,创造并扩大了新的同业链条,催生资产泡沫造成资金空转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未来监管将就此不断出台新的监管措施,对银行表外资产的无序扩张、资本计提不充分、“刚兑”风险较大的现象进行管理规范。但是目前的监管措施多为框架性条款,并没有给予具体的实施操作细节,针对理财行业整体监管的统领性文件也未正式更新,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操作细则的出台及其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

重点关注监管变化对债市的影响

目前,同业理财已成为债市场外加杠杆的重要链条,同业理财进入债券市场,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也抬高了市场资金成本。我们认为,2017年监管去杠杆的思路不会改变,在操作层面有三条主线:一是对于理财业务的分类监管;二是对于表外业务的统一监管;三是对于风险资本的穿透管理。需要特别关注监管政策和市场解读的预期差,在市场解读不足或过度解读时,将产生更大的波动和机会。

监管的强化会带来新的产品和业务种类创新,银行扩张资产规模的内生动力不会衰减,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的同业业态,从而对市场流动性造成新的影响和冲击。

(作者单位:华创证券)

责任编辑:潘世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