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每周债评

2016-09-06 14:4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PMI

摘要:但是相当一部分“类平台公司”已经转型为一般企业了,不会受此限制影响,还有一部分公司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行的企业债就已把额度用满,剩余的到交易所发行公司债的类平台公司就少之又少了。

【统计局公布8月PMI数据】9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制造业PMI回升为50.4%,处于荣枯线上0.4个百分点,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新回到扩张区间,创近两年新高。

点评:从公布结果来看,8月中国制造业PMI较上月大幅回升至50.4%,好于49.8%的预期,创下2014年11月以来新高,而8月财新制造业PMI则录得50.0%,不仅低于预期值50.1%,也低于7月份前值50.6%。两者信号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和财新制造业PMI指数间延续了7月以来的背离。这种背离源自于两者统计调查样本的差异。

7月至8月,经济需求边际改善和生产指数扩张的趋势保持一致,再结合8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从7月的47.3%升至47.6%,产成品库存指数从7月的46.8%降至46.6%,企业原材料库存小幅改善而产成品库存继续偏低,可以预见偏低的产成品库存或在未来得到改善,终端需求的稳定甚至边际改善或许会拉动经济进入一个主动补库存的生产扩张阶段,带来的则是经济的边际企稳和经济前景的好转。

截至8月31日,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10年至1年期限利差扩张至62.65BP,即表明二季度以来经济下行的偏悲观预期已经开始在债券定价中修复,若三季度末到四季度初开启小周期的主动补库存,则期限利差扩张的趋势或将延续。在此情形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破前期低点2.6%的动能或逐渐从经济基本面衰减,而6~8月债券收益率下行的波澜壮阔走势或开始趋于平静,投资者应做好迎接收益率震荡的心理准备。

【证监会提高“类平台”发债门槛】8月31日,一则“交易所提高了市政建设类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门槛”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并纷纷对政策影响进行预估。券商和监管层对上述消息进行了确认,一方面监管层确实进行了上述窗口指导,另一方面“双变单”、取消现金流指标是因为监管层认为该指标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实际影响范围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点评:所谓“双变单”的标准,是指此前对类平台公司发行公司债设置的“最近3年来自所属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入与发行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比平均超过50%,或者最近3年来自所属地方政府的收入与营业收入占比平均超过50%,则公司不能发行公司债”的双红线标准,调整为仅以营业收入为参考的单红线标准。

回顾相关政策调整的过程,201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银监会《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对城投名单企业的限制,原则上不允许发企业债。

2014年10月,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出台后,对于城投平台发债皆有所收紧,尤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的企业债。2015年3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城投平台发债调整松动。

2015年6月,交易所发布公司债新规后,审核速度与发行条件较之前有较大改观,而且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更加高效,所以交易所公司债迅速放量,尤其是以交易所的房地产债与类城投平台债为代表。

因此,本次证监会收紧交易所债市监管不是偶然,而是今年以来“监管组合拳”的一部分。

从该政策对债市的实际影响来看,地方政府平台不能到交易所发债,只有所谓“类平台公司”会发公司债。但是相当一部分“类平台公司”已经转型为一般企业了,不会受此限制影响,还有一部分公司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行的企业债就已把额度用满,剩余的到交易所发行公司债的类平台公司就少之又少了。

(栏目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盼盼)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