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类承曜: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是债市创新重要方向

2015-11-17 16:1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融资需求 债市创新

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目前处境尴尬。一方面,企业发行的成本并不低,审批程序待简化;另一方面,发行的债券在二级市场流动性并不充分,投资者认购的意愿并不高。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吴松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债券作为直接融资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之时,债券创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日前,业内有消息称,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准备进一步创新短融的发行方式,实行“储架发行”,即发行人一次注册,可多次发行。这一消息为债市热度的进一步升温增添了预期。

中国的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债市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在哪儿?日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类承曜。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公司债发行火热,前10个月发行规模同比增长410%,与此同时发行利率也创新低。您认为公司债火爆的主要原因在哪?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债市会进入快速扩容时期?

类承曜:公司债发行量大增,直接原因就是股灾以后,大量的避险资金进入债市,并且加之高杠杆,改变了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使得发行量大增;另一方面,此次公司债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低成本发新债替换旧债,这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宏观经济下行之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更为迫切,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也往往需要发债来完成融资。

事实上,现在债市已经发展得很快了。但也应该看到,债市的大扩容需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如果市场需求达不到,债券的扩容也没法实现。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体量巨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较大,今年3批地方债务置换额度,总规模达3.2万亿元,这对市场供给造成压力,地方债务的规模对信用债的扩容有直接影响。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市场规模依然很小。您能否做个预测,未来5年或10年债市扩容空间有多大?

类承曜:至2014年底,我国债市存量占GDP的比重约56%,而美国高达224%。一方面,这跟我们的监管政策有关,发债标准较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更愿意,也习惯通过股市融资。在国外有个融资顺序理论,先通过发债融资,如果成本过高或发债遇阻,再通过稀释股权的方式融资。但在中国刚好相反,即便在业绩较好的时候,企业也更愿意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融资。

从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政府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努力来看,未来随着监管进一步放开,债市规模还会有大幅扩容。

在现阶段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里,发展债市利于降低金融系统风险。银行放贷有个顺周期性特征,即在宏观经济形势好时,实体企业风险较低的情况下,银行更愿意放贷,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多个行业的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业务不景气的情况,银行对放贷的标准提高。而此种情况下,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债券也会迎来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上来看,企业发债对市场制度、法规体系的要求较高,对债券价格形成机制、发行制度、评级等基础设施水平要求较高,设施完善后债市才会有较快速的发展。而未来我国债券市场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与是否允许打破刚兑、发行制度的创新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都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您认为债券市场目前创新的空间重点在哪儿?

类承曜:对比欧美债市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的市场创新可以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资产证券化,将资产打包在债市流通;二是在中小企业发债方面取得突破,债券作为融资工具能够服务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是未来债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是创新利率衍生工具,这是债市发展走向成熟所必需的,是债市发展的规律。

中小企业发行的债券又称“垃圾债”,但事实上“垃圾债”并不垃圾,它对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丰富债市投资标的、优化债市结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欧美成熟债市,中小企业的信用债体量较大,往往能够给投资人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是机构投资人的理想选择。

我国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目前处境尴尬。一方面,企业发行的成本并不低,审批程序待简化;另一方面,发行的债券在二级市场流动性并不充分,投资者认购的意愿并不高。

中小企业发债需要政府给发行人更多的鼓励。在加强风险监管的同时,当前应进一步放开中小企业发债的限制,真正让债券服务到中小企业,服务当前的创新、创业。近两年,互联网金融P2P呈爆发式增长说明,更多的投资者是愿意自主投资的,监管层应该让市场投资人自主去甄别风险,逐步打破刚兑。

政府对于债市管得过严未必是好事,国外的债券发行普遍实行注册制,市场效率高,也是因为其有完善的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所以对于中国的债市而言,目前监管层应进一步完善制度,逐步推行注册制,并允许打破刚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期,有业内人士认为,信贷市场大约有10万亿元规模的企业贷款可以打包成资产包,在债券市场流通,您怎么看待?

类承曜: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市场制度、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总体而言,未来资产证券化的空间会很大,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可能还不足够完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完成。

责任编辑:潘世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