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中长债更具投资价值行情可期

2015-09-22 14:0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长债 投资价值

摘要:9月份资金面总体将继续宽松,但更多的是“维持现状”,对于债券投资杠杆压力总体不大,短端利率下行较有限,目前期限利差依然处于高位,地方债“上限已定”,供给压力释放,中长债更具配置价值。

罗文波

8月份以来,资本市场风云变幻,步入9月份,债券投资将何去何从?对此,我们依然认为:中长债更具配置价值,牛平行情可期。本文将依据历史客观情况,逐一剖析困扰中长债投资的两大难题——汇率扰动和流动性拐点担忧。

汇率扰动何时休?

2014年11月,最新一轮人民币贬值周期开启,而此时正值央行开启降息周期。2015年2月,在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升至6.25时,汇率开始调头向下,4至7月份,汇率基本稳定在6.2左右水平。值此期间,央行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并积极救助资本市场,使得贬值压力积压,但在央行的强力干预下,汇率最终保持稳定,贬值预期已有收敛。然而,在央行8月11日公布汇率中间价改革后,人民币贬值预期剧增,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急转直上,盘中即期汇率一度突破6.4。汇率的紧张使得资金面开始收紧,7天回购利率一度从2.4%的低点升至2.6%,达到7月中旬以来的高点。汇率扰动资金面,使得债市短期去杠杆压力增加,那么汇率扰动何时才能停止?

货币政策的重心仍是利率而非汇率。维持低利率水平有助于刺激内需,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去杠杆压力。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外需不振,我国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成趋势性下降,此时通过货币贬值来提振出口的效果将十分有限。因此,2014年下半年,在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时,央行开启了降息周期。然而,随着降息降准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实施,人民币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贬值压力,外汇占款持续下降。而外汇占款的下降使得基础货币大幅下挫,今年7月份基础货币下降5607亿元,而3080亿元是由外汇占款下降贡献的。因此,央行的降准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成为重要的流动性补充工具,以维持经济发展所需的低利率水平。人民币资产低利率水平下,资本流出加大,又进一步加剧贬值预期。因此,汇率和利率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目前,汇率问题制约着资金面的宽松,投资者无不担忧汇率扰动加剧资金水平的波动。而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增速下滑、货币增速不及预期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贬值加剧,而利率往往处于历史低位。

若人民币贬值引发利率上行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跨境资本自由流动;二是央行流动性对冲不力。而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相对受限。从历史上看,随着经济的下行,为防范经济系统性风险,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注入流动性,即使贬值带来资本流出压力,回购利率出现短暂回升,但基本都稳定在低位水平。相反,若贬值带来流动性紧张,导致股票、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这将与“救市”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贬值期间维持流动性宽松依然是央行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基本面不变,汇率扰动对流动性并不构成威胁。

近期,人民币汇率巨幅震荡,8月份,官方外汇储备下降939亿美元,较7月份又下降了1倍,单月外汇储备损失达到历史峰值。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将启稳,近日G20峰会已传递了积极的政策信号。此次G20峰会上,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汇率改革受到了各国的广泛支持。鉴于此,我们认为近期汇率对于资金面的扰动将逐渐消除,而其对中长期资金面的影响不构成威胁。

流动性拐点何时至?

我国央行调控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相比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更关注货币信贷增速。当M2(广义货币)增速持续高于目标值时,央行往往会通过公开市场传递货币政策趋紧信号,而加息相对滞后。因此,回购利率往往率先于存款利率调整,也就成为流动性拐点来临的第一信号。

2005年,M2增速持续增加,并于11月份达到18%以上,显著高于15%的目标值;2009年,在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下,M2迅速上升,增速一度接近30%,远高于当年17%的增速目标;2013年上半年,M2增速一度逾16%,超过当年13%的目标增速,央行于5月份重启3个月央票发行,回购利率迅速上升。

3次回购利率上行时期,CPI却处于低位水平。2005年11月份,CPI仅为1.3%,2009年7月份,CPI为-1.8%,2013年上半年,CPI仍不到3%。可见流动性拐点的到来并不以CPI为界,而是依据货币增速,CPI只是滞后指标。央行一般在确认CPI的趋势性回升后,才考虑加息,但流动性拐点却早于加息至少半年时间。

融资需求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地产、基建投资。分析货币增速与制造业、地产、基建投资的关系,发现地产投资增速趋势与货币增速趋势吻合,并且拐点领先于货币增速。因此,地产的投资增速对于货币政策将是一个前置信号,地产增速往往领先于货币增速3~6个月实现拐点。比较制造业投资增速与货币增速,发现2008年之前制造业增速与货币增速较为一致,但2008年后,其滞后于货币增速,或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制造产业格局分化有较大关系。最后,观察基建投资与货币增速的相关性,发现其总体趋势较为一致,但是由于基建受财政约束,其短期波动较大,对于货币增速的弹性不明显,远弱于前两者。

从历史上看,基建投资并不是判断流动性拐点的依据。2005年,货币增速持续回升至目标值以上,出口大幅增加带动了制造业投资的繁荣,最终在11月份迎来流动性拐点。2009年,尽管有4万亿元的基建投资,但当年第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也达到了历史顶点,从而使7月份流动性拐点到来。而2012年~2013年期间,房地产销售回暖带来投资增速回升,货币增速也持续高位,去杠杆压力明显,2013年5月份流动性拐点悄然而至。

因此,流动性拐点到来往往伴随的是制造业、地产等投资带来的可持续融资需求的增加,而不只是基建投资的繁荣。最近3个月,制造业、房地产投资增速连续下滑。8月份中采PMI数据跌破荣枯线,创下2012年8月份以来的新低。内需疲弱,外需恶化,生产弱势,制造业投资难言企稳。房地产方面,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同比仍旧负增,二三线城市地产经济依旧不景气,制约地产投资增长。虽财政逐渐发力,3.2万亿元地方置换债及1万亿元专项金融债推出,然而基建投资难以挽救总需求的下滑。虽然7月份M2升至13.8%的高位,然而其主要与股灾救市相关,脱离经济基本面,可持续性存疑。因此,我们判断,流动性拐点为时尚早,利率仍将低位运行。

因此,我们认为,中长债投资的两大“难题”实则不难。9月份资金面总体将继续宽松,但更多的是“维持现状”,对于债券投资杠杆压力总体不大,短端利率下行较有限,目前期限利差依然处于高位,地方债“上限已定”,供给压力释放,中长债更具配置价值。(作者系齐鲁证券分析师)

责任编辑:潘世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