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贬值风波渐平息信用债趋于分化

2015-08-25 14:1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贬值风波 信用债

摘要: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显示,8月中旬以来,国债收益率整体上行。短端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最大,达到15BP;5年期和7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缩窄,分别上行约9BP、7BP。3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2BP,幅度最小。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静怡

8月11日,人民币的突然贬值造成货币市场流动性收紧,资金利率上行。信用债跟随利率债调整,各等级期限品种收益率均上行。具体来看,短端上行幅度大于长端。根据Wind统计,人民币贬值之后的一周内,短融发行732亿元,到期601.4亿元;中票发行200亿元,到期111.5亿元;企业债发行102亿元,到期30.5亿元;公司债发行341.7亿元,到期3.68亿元。全周主要信用债品种共发行1375.7亿元,到期746.93亿元,净供给628.78亿元,信用债净供给大幅回升。从发行品种来看,短融和超短融发行74支,中期票据(包括PPN)共发行15支,企业债发行7支,公司债发行30支,发行支数较人民币贬值前一周有所增加。

有分析认为,目前,信用债绝对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均降至历史低位,配置价值有限。但是,由于资金利率维持低位,套息操作仍有空间。当前,资金利率短期内受汇率影响有所波动,发行人信用基本面远未好转,信用债趋于分化,建议谨慎进行杠杆操作。收益率平坦上行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8月中旬以来,信用债各期限品种收益率整体表现为平坦化上行。具体来看,1年期品种中,低等级表现较好,AA券种收益率小幅上行3BP,AA-券种收益率下行2BP,而其他评级券种收益率均大幅上行,上行幅度在13~17BP之间。3~5年期各评级券种收益率上行幅度相对较窄,处于9~11BP之间;7年期各等级券种收益率一致上行4BP,各期限中表现较佳。

短融方面:收益率大部分上行,信用利差AAA与AA+主动走扩、AA被动收窄、AA-主动收窄。8月中旬,普通AAA、AA+、AA和AA-级短融二级市场的中债收益率分别为3.13%、3.52%、3.84%、5.24%,与8月上旬相比,分别上行13BP、上行13BP、上行3BP、下行2BP。1年期政策性金融债(国开行)收益率上行9BP,信用利差AAA与AA+主动走扩、AA被动收窄、AA-主动收窄。

中票方面:3年期和5年期中票收益率普遍上行。3年期信用利差保持不变,5年期信用利差主动走扩。8月中旬,3年期品种方面,AAA、AA+、AA、AA-评级中票收益率分别在3.83%、4.24%、4.74%、6.29%;5年期品种方面,AAA、AA+、AA和AA-评级中票收益率分别在4.18%、4.64%、5.17%、6.73%。3年期政策性金融债(国开行)收益率上行9BP,信用利差保持不变;5年期政策性金融债(国开行)收益率上行9BP,信用利差主动走扩。城投债表现突出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显示,8月中旬以来,国债收益率整体上行。短端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最大,达到15BP;5年期和7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缩窄,分别上行约9BP、7BP。3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2BP,幅度最小。

以国开债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整体上移。1年期国开金融债收益率较人民币贬值前一周上行8.88BP至2.6507%,3年期上行8.78BP至3.2894%,5年期国开金融债收益率上行8.52BP为3.5673%,7年期上行2.91BP至3.9%;10年期上行1.65BP至3.9004%。

城投债收益率大部分上行。从中债收益率上看,AAA级城投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品种收益率分别在3.22%、3.90%、4.26%、4.53%、4.70%。AA+级城投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品种收益率分别在3.42%、4.12%、4.60%、5.09%、5.38%。AA级城投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品种收益率分别在3.78%、4.59%、5.08%、5.63%、6.06%。AA-级城投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品种收益率分别在4.42%、5.23%、5.77%、6.47%、6.94%。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非公开定向发行方式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称为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Private Placement Note)。

非公开定向发行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向银行间市场特定机构投资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并在特定机构投资人范围内流通转让的行为。

其发行方式具有灵活性强、发行相对便利、信息披露要求相对简化、适合投资者个性化需求、有限度流通等特点。

非公开发行定向工具对于深化市场功能,完善市场结构有着重要作用。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可以吸引诸如私募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入市,激活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交投热情,吸引大量的机构投资人进入非公开定向发行市场,进一步推动市场投资人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改变银行间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相对集中的现状,在培育多层次投资者队伍的同时,推进市场运行效率提升。

责任编辑:潘世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