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4次股灾之后:债市走牛依赖基本面改变且货币政策宽松
摘要:短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急剧波动,一般会影响到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债券吸引力会上升。短期内带动收益率快速下行,比如美国1987年10月和2000年3月至4月。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吴松
回顾历史上世界范围内几次比较著名的股灾,可以从中探索股灾之后债券市场变动的逻辑。
在美国1987年的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股市暴跌中,道琼斯指数当天大跌22.6%,随后两天反弹。在19日当天,1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40BP,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8BP。从这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股票市场下跌会降低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导致债券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拉低债券收益率。
相对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影响更为深远。纳斯达克指数在快速下跌之后,陷入漫长的阴跌阶段,随后触及阶段低点。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相比,债券收益率呈V型反转,以及期限利率大幅缩窄至倒挂状态。
互联网泡沫期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政策面并未因此发生变化时,尤其是基本面向好时,债券收益率容易发生反弹。在这个过程中,基本面仍旧是影响债券收益率波动的主要因素。
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引发的金融海啸过程中,道琼斯指数一路下滑,累计下跌幅度超过30%。在这一过程中,债券市场长端利率维持高位震荡的状态,而短端利率则波动下行。长端利率的变动与经济增速的关系更为密切,短端利率的变动与流动性密切相关。
1990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随后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随之陷入衰退。在股市下跌的第一个阶段,债券收益率持续上行,股市暴跌并未引起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变化。但在股市下跌的第二个阶段,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由于房地产崩盘导致货币政策彻底转向,一方面债券可作为良好的避险资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基本面恶化支撑了收益率进入下行周期。
以上4次股灾之后的行情走势显示,股市深度调整之后债市的走势并无一致规律可循。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短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急剧波动,一般会影响到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债券吸引力会上升。短期内带动收益率快速下行,比如美国1987年10月和2000年3月至4月。
孙彬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连续下行,能否带动债券市场走向牛市,其关键在于基本面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并导致货币政策转向。很多情况下,股市下跌之前,甚至下跌时,央行仍会延续加息。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暴跌并未改变美国经济的基本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美联储重回加息周期,债券收益率也出现反弹,短端利率甚至超过下跌前的高点。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