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产能过剩行业债务问题突出须用“去杠杆”方式应对

2015-07-07 14:0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产能过剩 去杠杆

摘要:伴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经济增速的持续回落,国内债务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热点。进入2015年,一些企业信用违约事件开始频繁出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阳

伴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经济增速的持续回落,国内债务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热点。进入2015年,一些企业信用违约事件开始频繁出现。比如年初“12东飞01”无法按时偿还本息,发生实质性违约,接着“12兰博01”、“12致富债”也难以行权兑付两年本息……这些企业债务违约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我国企业债务风险压力逐步加大?未来又该如何应对?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张英杰表示,未来债券市场可能将发生更多违约事件,为此需打破刚性兑付,鼓励兼并重组,坚持去杠杆,逐步消化企业债务风险。

企业债务率高 债务风险逐步暴露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我国企业债务风险是怎样的情况?

张英杰:我国企业部门的债务率极高。企业部门的债务工具较多,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企业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非标产品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使得企业部门债务规模及债务率远远高于其他部门。2008年,企业部门的债务规模约在32.7万亿元水平,债务率刚刚超过100%,到2014年底,企业部门的债务率已经超过170%。数据表明,企业部门债务率增长过猛,并且已经大大高于90%的警戒线。从债务结构来看,随着债券市场及非标产品的发展,企业部门债务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银行贷款规模占比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非标类债务及信用债规模分别上升了17和7个百分点。

随着企业部门债务规模的不断累积,其债务风险也开始暴露。其中,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释放尤其引起市场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对于贷款及非标债务,债券市场相对公开,另一方面也在于在“11超日债”违约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的违约,刚性兑付长期存在。

政府不再"兜底" 未来债务违约或"常态化"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以2014年3月4日“11超日债”违约为界,2014年前后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释放有哪些不同?

张英杰:从2011年底至“11超日债”违约,债券市场由零违约向实质违约过渡,信用风险释放主要表现在信用事件、级别下调增多。

而从“11超日债”违约至今,债券市场信用及违约事件进一步增多,逐步向违约常态化过渡。

进入2015年,信用违约事件更是频繁出现,其中中小企业私募债仍是信用事件的主角,同时违约事件主体向国有企业扩展,“担而不保”现象越来越多,由此暴露出个别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问题。年初以来,陆续有3支私募债发生违约:先是“12东飞01”无法按时偿还本息,发生实质性违约;接着“12兰博01”、“12致富债”也难以行权兑付两年本息。

在“11超日债”违约之前发生的信用事件,虽然代偿本息最终或由地方政府与银行出手相助,或由担保公司代偿,使得债项本身没有出现违约,但是理性的市场分析者应该意识到,兑付危机的频繁出现意味着市场的违约风险已开始逐渐释放,而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制度的完善,都决定了政府出面“兜底”行为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而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推进,此前累积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释放,违约常态化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未来债券市场可能将发生更多违约事件,刚性兑付也可能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上述企业债务违约事件若频发,会对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

张英杰:从企业性质来看,虽然中小企业是市场风险较高的债务主体,近年来的信用和违约事件也多集中在这类企业中,但2014年国有企业暴露出的贷款逾期问题已揭开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的“一角”,只是由于信贷市场的非公开性质,这一问题的暴露并未对资本市场造成震动。2015年首例国有企业违约的发生,则让全市场的目光都聚焦在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上。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垄断型行业中,近年来由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经营压力,让部分重资本的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持续增加,杠杆率有增无减,已经累积了较高的债务风险,其中煤炭、钢铁、重型机械等行业更是重灾区。随着风险持续加深,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加深问题刻不容缓。

用去杠杆化、兼并重组等方式消化风险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您认为,该如何降低企业日益增加的债务风险?

张英杰:建议打破刚性兑付,鼓励兼并重组,坚持去杠杆,逐步消化企业债务风险。

从最近两年发生的一系列违约可看出,政府在处理企业债务问题上已经有所转变:从单纯“兜底”风险到逐步提高违约容忍度,从打破民营企业刚性兑付到允许部分国有企业违约清算。在“11超日债”违约后,央行就提出要“有序打破刚性支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又进一步表示,“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由此可见,随着债务风险的逐步加深,政府可能会逐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通过违约释放一部分企业的债务风险,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企业债务问题。

不过,考虑到债务风险积累较深,完全通过违约、破产、清算等市场化方式释放出来,可能会对市场造成重大冲击,引发系统性危机。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因承担较重的人员、社会责任,完全市场化的债务解决方式可能会威胁到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短期内违约事件的发生将更多集中在一些对市场系统性风险影响不大的民营企业,或受政策支持力度下降的国有企业中,释放出来的风险也较为有限。由于企业债务风险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内企业的债务负担过重,因此,通过去杠杆化,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债务规模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债务率,也是监管层治理企业部门债务问题的主要对策,包括限制对产能过剩产业贷款、抬高产能过剩企业发债门槛等。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将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有效利用起来,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减缓债务风险。

责任编辑:潘世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