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债市 正文

地方政府财务报表:不宜让外资参股机构过度涉入

2014-06-18 00:45 中国经济导报
评级 机构 信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吴松

地方自主发债试点快速推进的同时,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短板也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从评级参考的指标体系来看,现有的沿袭西方的信用评级模式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省市地方债务情况;另一方面,我国自主评级机构缺乏,地方发债主体可选择的空间小。地方政府的财务报表可能涉及到信息保密及安全,由外资参股的评级机构过度参与评级并不妥当。
兴业证券宏观与固定收益研究员唐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阶段,中国对于地方债务信用评级最主要的障碍在于信息披露,中国地方债务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西方的评级体系,而我国也应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级体系。
近日在京举行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二十周年庆典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呼吁,现阶段民族评级机构理应该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应鼓励企业优先选择民族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我国信用评级业规模小、发展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目前国内评级机构近百家,其中具有一定竞争力、能在全国范围开展业务的只有几家。”江涌说。
他解释说,当前我国评级业发展面临着评级需求不足、恶性竞争、多头监管与监管不足并存等问题,且多年得不到改观,制约了行业发展。整体来看,评级行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小地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1988年我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而在此时,信用评级业已在美国诞生八九十年。199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正式确立了评级机构在债券发行中的地位。此后,我国涌现出一批与企业发债和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评级机构。
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2007年,惠誉收购联合资信49%的股权;2008年标普与上海新世纪开始战略合作……在规模较大的四家全国性评级机构中,只有大公国际拒绝了外资的合资要求,成为“硕果仅存”的本土信用评级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指出,“当前国际信用评级格局正呈现机构多元化、评级方法理念多元化、区域多元化的特点。但要打破垄断,关键还是中国。”她认为,当前中国评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合适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实现地方自主发债市场化的关键
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试点的扩大和推进,对国内的评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月21日,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允许上海、北京和广东等10省市,进行地方债直接发行的改革试点。该办法要求试点地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债券信用评级,择优选择信用评级机构。
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意味着地方政府发债的自主性更大。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从国家兜底到风险由地方自负,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可能会面临市场的疑虑和潜在的失控,此时市场化的信用评级作用显得极为关键。市场化的信用评级可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级,也将决定其发行债券利率的高低。
“目前各家评级公司都在积极往前推,参照国外的也好,借鉴地方融资平台评级也好,各家的评级方法和参考因素五花八门”。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据了解,在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涉及诸多方面的指标,例如地方负债率、财政负担率、人口净流入或流出量、对外经济依存度等。
可以看到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出现政府债务违约的可能,而此种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对地方债券的评级出现虚高?对于这一质疑,唐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阶段,中国对于地方债务信用评级最主要的障碍在于信息披露,中国地方债务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西方的评级体系,而我国也应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级体系。
广东省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机构新世纪评级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行引入市场化的评级机构,有利于推动国内评级机构完善评级方法体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累积评级经验,为更好地推进主权评级打下坚实基础。
本土评级机构应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现阶段在地方自主发债的过程中,评级机构受聘于地方政府,评级行为容易受到地方政府施压的影响,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发生。未来评级及中介机构如何走向独立,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就像会计事务所,评级机构最终会在市场机制下走向完善”。财政部财科所金融室主任赵全厚预测说。
“如果考虑到欧债危机起源于美国评级公司突然降低对希腊的评级,我们就可以知道评级在地方债中有多重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应该依靠自己的评级机构维护自己债权人的利益。投资给谁,谁值得投资,应该是中国说了算,而不是由美国的评级机构决定”。吴晶妹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西方评级机构有针对地方政府的评级方法,但评级采用双重标准,部分夸大地方债务问题的情况也存在。
争夺金融话语权,评级机构要打造过硬本领,政策方面也要“给力”。江涌认为,三大评级机构的权力主要来自于美国政府授予的垄断经营权。我们的本土评级机构也应该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要鼓励企业优先选择民族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市场需求方面给它们机会,而不是盲目相信西方。
也有业内专家呼吁,要把信用评级纳入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我国本土的评级机构才能真正有能力与西方抗衡。

责任编辑:psj

(原标题:中国经济导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